近来,笔者注意到商业的一些新闻,并通过这些新闻的表象,认为商业竞争正朝着新三种趋势发展,一个是跨界经营,一个是价值链再造,另一个则是重新国际化。
首先,跨界经营。以做药的修正药业开始进军奶粉行业为典型,同时做奶的三元却“不务正业”谋划着八宝粥的未来。笔者不敢奢论它们是否成功,看似表象是所谓的跨界经营,实际上则是多元化业务的拓展。尽管一些人将此视为跨界经营,但实质上是偷换了概念,因为真正的跨界经营一定基于这样的原则,即“从核心业务向外扩张”,也就是说你的“扩张”一定是基于核心业务的扩张,是有条件的扩张,即这种扩张要么是与你的核心业务形成价值链效应,要么是与你的核心业务形成相关协同效应,否则你的这种扩张一定是无边界的,也注定是无效的。因此,在笔者看来,跨界经营的本质精神应该是这样子的:基于核心业务的产业链或价值链的有限但有效延伸,最终要形成链合效应与协同效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的两个案例被一些人说成是跨界经营是一种误读。但笔者所了解的云南白药则是属于真正的跨界经营——从白药的核心业务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一头是创可贴,一头则是白药牙膏。从而也真正奠定了云南白药的中医药行业的龙头地位。
其次,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再造价值链竞争力。星巴克信誓旦旦地要去云南建立种植园和研发基地,无疑是想占据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从而握有竞争力的主动性。而无独有偶,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张裕,最近则“搞定”了新疆的天珠酒业,抢占了原酒资源,一下子屏蔽掉了长城和威龙在新疆的原酒竞争力。其实,占据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应该成为价值链的最有话语权的环节,国外的例子比如四大粮商,都拥有自身的种植园等,而国内的例子比如乳制品行业伊利对三大黄金奶源资源优势的拥有等。这永远会遵循二八法则,在全球化的今天,谁占据价值链的上游环节,谁就握有主动的话语权。
第三,重新国际化。尽管人们对国际化的字眼耳熟能详,但先前的国际化则一般被狭隘地理解成必须将工厂开到国外去才是国际化。实际上非也。笔者一直以来持有的观点是,最好家门口市场其实就是国际化了——中国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做好其程度也决定了国际化程度——由于此前笔者有专门的论述文章,就不再赘述,请见链接地址:http://weisanshui.blog.163.com/blog/static/12222815220096254555473/
总之,商业竞争的新三大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有些方面比如跨界经营,甚至还需要我们警惕,不至于引起误读和错误的跟风。
评论